今年第二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11.9%,是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在这之前,今年第一季度和去年经修正后的GDP增长速度都达到了11.1%。中国政府发布了经济有可能“从偏快转向过热”的警告,超预期的增长引发了新一轮关于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
中国经济究竟以多快的速度增长才是合适的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从根本上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经济增长潜力的严格定义是——在不引发显著通货膨胀的前提下,一个经济体能够保持的最快的增长速度。由于估计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假设,因此我们代之于对中国经济增长趋势进行分析。
我们所作的简单经验估计表明,中国的增长趋势在过去的15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在1992至2006年间的两次结构性变化引起的,即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末中国加入WTO。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中国GDP的平均增长趋势为每年10.1%;1997年的金融危机大大放缓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使之平均下降了1.8个百分点到8.3%;中国加入WTO扫除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将增长趋势又重新抬升至10.2%的水平。
从“单引擎”到“双引擎”
自去年以来,11%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双引擎。
从下图可以看出,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惟一的驱动力,大量的投资不断发生,以填补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缺口;出口虽然保持较快的增长,但远逊于投资的增速。然而,90年代中期开始的政策紧缩以及随后的亚洲金融危机,造成了中国内外部需求的疲软,通货紧缩抑制了投资的快速增长。投资年增长率在1992-1994年期间曾经高达45%,而后在1995-1996年降至16%,并在1997-2002年进一步缩减至11.3%的水平。
资料来源:CEIC数据公司和花旗银行估计。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得益于巨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2003-2005年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飙升至超过30%的水平,是前一时期的两倍以上。外需的强劲增长为投资增长创造了新的空间,使投资增长率从1977-2002年的平均10%左右回升至25%以上,通货紧缩的压力随着CPI指数的回升而解除。自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同时受到出口和投资双引擎的强劲驱动,步上了接近于增长趋势的增长通道,GDP增速从通货紧缩时期的8.4%大幅提升到2003-2005年间的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