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五月份中国CPI同比涨3.4% 创两年来新高 预期再次加息调控  -中国通过电力加价 减少电厂二氧化硫排放 南堡油田钻井将零排放 -中国新特区下一站:武汉长株潭在望 成渝新特区:优惠政策下月定 -俄公司称东线石油管道至中国支线造价超4亿$ 伊朗希望在华储油 -中国南方洪涝灾害已造成1063.8万人受灾 71人死 将再遭暴雨袭击 -制止择校费是城市义务教育治理重点 国民受教育水平将明显提高 -央行新规:切断恐怖融资链条 包括安理会决议所列恐怖组织 全文 -中国城市环境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 06年城市环境考核结果发布 -中国航空打造西部空中丝绸之路 新疆6月10日起开办入境口岸签证 -新车船税7月起征缴 税额上限平均提高一倍
一季度生产形势较好 水果进出口贸易顺差同比增长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5 月 2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一、生产与价格变化情况

虽然一季度局部地区出现的干旱、暴风雪及洪涝等灾害对水果生产和运输造成一定程度影响,但大部分地区月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有利于水果生产。总体看,一季度生产形势好于去年同期。南方热带水果产量和上市量增加,进口量增长,水果市场供应充足。葡萄类、瓜类、苹果类和热带水果价格同比下降,桃类、梨类和柑橘类水果价格同比上涨。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2007年一季度我国水果批发价格总体水平略高于去年同期。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增长

1-3月,我国水果进出口贸易顺差达到6.53亿美元,同比增长56.66%。其中,出口(含鲜冷冻水果、水果汁、水果罐头和其它加工水果等,下同)127.95万吨,同比增长25.34%,出口金额9.09亿美元,同比增长49.26%;进口38.54万吨,同比增长8.84%,进口金额2.56亿美元,同比增长33.21%。

鲜冷冻水果和加工制品出口各占一半 从水果及加工制品出口的结构看,鲜冷冻水果和加工制品各占一半,主要品种仍是鲜苹果、水果汁和柑桔。1-3月鲜冷冻水果出口65.92万吨,同比增长16.09%,占水果出口总量的51.52%;其它加工水果出口13.1万吨,增长38.51%,占10.24%;水果罐头出口16.94万吨,增长8.42%,占13.24%;水果汁出口32万吨,增长58.26%,占25%。

广东水果进出口额居全国第一 山东、陕西、福建、浙江和广东是我国水果出口的主要省份。1-3月,上述五省份水果出口金额分别为2.71亿美元、1.43亿美元、0.95亿美元、0.66亿美元和0.56亿美元。水果进口金额居前五位的省市是广东、上海、北京、辽宁和山东。

对美国出口增幅最大 美国、日本、俄罗斯、荷兰和德国是我国水果出口的主要国家。1-3月,出口到上述五国的水果金额分别占同期水果出口总额的20.78%、12.28%、10.53%、6.67%和6.54%。1-3月,对美国出口19.87万吨,同比增长39.87%,出口额1.89亿美元,增长66.55%。

进口品种主要是香蕉、鲜西瓜和鲜龙眼 1-3月,我国进口的主要水果产品是鲜龙眼、香蕉、鲜西瓜和鲜苹果等,其它品种有鲜葡萄和山竹果,果汁进口主要是冷冻橙汁。

与东盟贸易增长较快 1-3月出口东盟的水果为33.44万吨,占出口总量26.14%,同比下降1.73%;出口金额1.6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8.17%,同比增长17.27%。从东盟进口的水果在全部进口份额中保持着较高比例。1-3月从东盟进口水果28.91万吨,占进口总量75%,同比增长7.6%;进口金额1.23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48.13%,同比增长30.81%。(由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提供)

来源: 农民日报

相关文章:
中国实施进境水果检验新标准 调整检验检疫要求
进口水果价格异动 两节将近呈持续上升
各地区水果分品种产量(续2)
各地区水果分品种产量(续1)
各地区水果分品种产量
各地区茶叶、水果产量增减情况
全国茶叶、水果产量增减情况
中国水果对中亚地区出口增长 以苹果葡萄为主
惠农政策见效 福建自台湾进口水果比增六点九倍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中国首列国产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年底将竣工下线 明年批量交付
南方暴雨洪涝已致66死12失踪 近900万人受灾 降雨仍将持续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