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证监会:券商须让投资者理解"买者自负"原则 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企业拖欠工资最高罚款3倍 出口企业调查: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民政部加紧慈善立法 将改变管理缺位现状 将简化捐赠免税手续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 粤年产一个百万人口县 06年200万夫妻离婚 -沪深总市值首破18万亿 股市收盘下跌 B股持续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动人员档案新规:不入社保不能存档 沪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大钢厂联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中钢协驳斥"中国钢铁威胁论" -新企业破产法将推出 政策性破产明年终结 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中国明确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 经费须报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拟改名
中俄贸易民间倒爷时代终结 华商撤走物价上涨70%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2 月 1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在叶卡捷林堡的市场上,中国货和中国商人随处可见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商人大量涌入经济短缺的俄罗斯,在俄罗斯发展出无数个露天“集装箱”市场,这些市场让华商狠狠赚了一笔,一个“箱子”最高时可以卖到40万美元。

不过,从2007年1月15日开始,这一切发生了变化。

这一天,俄罗斯移民法修正案正式生效。对于占在俄外国人60%以上的中国商人和打工者来说,法规中关于禁止外国人从事零售业的条款意味着他们随时可能被驱逐,面临停业、回国或另寻出路等抉择。

在行家看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状况的逐渐好转,在中俄贸易史上曾经风光无限的“倒爷”时代将从此一去不复返,中俄经贸模式的“升级换代”转型迫在眉睫。

本报记者在莫斯科、叶卡捷林堡等俄罗斯大城市采访仍在观望和彷徨的中国商人,为读者发回第一手的现场报道。

今天是中国的大年初二,隔着遥远距离的莫斯科没有多少春节的气氛,在中国人聚集的集装箱市场里,显出与平日不一样的萧条。

“往年中国人都回去过年了,但是今年,不知回去了的还有多少会再回来。”在莫斯科东部近郊的切尔基佐夫市场,曾经有过档位的王昊对本报记者说。作为首都,莫斯科的状况对华商来说算是理想,因为这里政府正确执法度高,而在远离政治中心的远东地区,当地政府采取的偏激手段早已使不少中国商人闻风而逃。

市场:一个集装箱最高卖40万美元

对于一直活跃在俄罗斯境内多个露天市场的中国商人来说,法规中关于禁止外国人从事零售业的条款最具有冲击力。

从最早的集装箱仓库到庞大的露天市场,分布在俄罗斯境内多个城市角落的零售市场,个个历史悠久。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缺口惊人。为了迅速满足大众的日常生活需要,俄罗斯政府默许大量外国商人携带着通过“灰色清关”手段入关的货品涌入。

所谓“灰色清关”,是中俄贸易中的一个历史产物。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很多中国商品都是通过“包机包税”途径进入俄罗斯市场的。货主只要向货运公司缴纳运费,就可以由货运公司将货物运往目的地,并由货运公司委托的“清关公司”代理清关,后者会把所有俄罗斯海关手续办好。这种途径对中国商人的有利之处是进口手续便利,但后果是政府损失大量税收。

“最早用集装箱运货到俄罗斯的中国人,就顺便卖起了商品,到后来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买卖廉价小商品的市场。”30岁的东北人王昊来到莫斯科已经7年。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受到俄罗斯人“捧场”的露天市场越开越多,市场内的外国商人成几何级数字增长。最让王昊津津乐道的是2000年前后的时候,“那时我用一个箱子就能赚几万美元”。他所谓的箱子就是市场里的铺位,商品则从衣服、鞋子到食品水果,“什么都卖过”。

这些市场在10多年间让成群结队涌入俄罗斯的中国商人狠狠赚了一笔钱。其利润之高让人瞠目。王昊说,2006年俄罗斯政府出台一系列新法规之前,市场里的“箱子”每个最高可以卖到40万美元;如果出租,除每个月可以收到上万美元,承租人每个月还需向转租人支付一定的费用,称为“好处费”,有点类似国内的进场费,最高可达人民币100万元。

但是这些集装箱的命运随着俄罗斯政府新法规中“取消露天市场”的条款而一落千丈。“原先是一块金,现在是一砣铁”,在市场里拥有过几个箱子的中国商人李德华这样来形容箱子价值的巨变。导致集装箱急剧贬值的原因是,俄罗斯政府将关闭全国的115个集装箱市场,同时修建新的市场,露天市场将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

商人:实力派观望 小生意人损失大

在莫斯科最多中国商人聚集的切尔基佐夫集装箱市场,记者看到,这个市场是用各个型号的集装箱拼装起来的,集装箱由上下两层构成,上层仓储,下层营业,一排排集装箱之间形成街区。整个市场划分为数个管理公司,这些公司将集装箱租赁给商户。

中国人喜欢将这个市场简称为“集装箱”市场。王昊说,这是莫斯科最大的露天市场,共分为阿斯泰、太阳区和黑毛三个区。前面两个区中,基本上都是中国人,主要从事服装、鞋帽及工艺品批发,也有少数经营中国调料和食品;活跃在“黑毛区”的多数是以色列商人。市场上各种肤色的人川流不息,大包的货物进进出出。休息间歇,不少华商会聚在一起聊聊天、看看报纸或者踢着用纸做成的简易足球。

密密麻麻的集装箱市场分布于俄罗斯的各个城市,各地政府对法令有着不同的执行力度,因此中国商人所受的影响也大不相同。“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传闻,尽管大家都在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至少在莫斯科的市场上,这里中国商人的生意影响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大。”王昊说。

“莫斯科还没有明确行动,所以大家都还在观望。”同样在莫斯科经商、来自湖北的华商李德华告诉记者,积累了一定实力、具有合法身份的中国商人损失不会很大。

“他们心态较为平和,多持观望态度,视俄政策走向决定自己下一步的发展。而那些小本经营,特别是替人看摊的个体,来俄时间不长,未适应俄市场经营方式,手中还积压大量货物的商人则损失重大,这些人面临着撤摊回家的选择。”

在距离莫斯科1500公里外的叶卡捷林堡,中国商人的情况没有在莫斯科的那么幸运。叶卡捷林堡市副市长古力克先生向记者表示,去年进出叶卡捷林堡的中国人有3万,其中1万人是常住人口。但是记者在城市里很少见到中国人,在以往中国商人聚集的市场,几乎看不到中国人的踪影。

差异:远东华商差不多走光了

“都回去了。”在叶卡捷琳堡一家中餐馆打工的留学生周磊说。他表示,在叶卡捷林堡的中国人基本上都集中在市场,从今年开始很多中国人陆续回国,现在在市场已经很少有中国商人了。

“在远东的华商走得更多。”俄罗斯中国总商会驻斯摩棱斯克代表王武奎说。由于远离政治中心,远东地方政府的正确执法力度低,当地警察局采取了很多偏激的手段来让华商折价卖货走人。目前就他所知道的,当地四川、台州商会,以及南方、北方商会都有大批华商在紧急处理货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浙江的鞋业商人,有700多家企业都撤退回国了。

据在莫斯科的中国商人陈文明介绍,在远东地区由于打击力度比较大,往年十分兴旺的新年市场已变得十分萧条。

“减少国外商品对本国轻工业发展的压制,让本地人能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并在市场上能够有利可图,是俄罗斯政府颁布这项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俄罗斯经商多年的中国商人李德华这样理解俄罗斯实施新政的原因。

相对商人和露天市场来说,缺乏管理的大批外国劳工也让俄罗斯政府相当头疼。在这次生效的新移民法中,对于外国劳动力配额制度的条款正警告着活跃于俄罗斯的众多中国打工者何去何从。

打工者:盖了“黑章”几年内回不来

自从匆匆卖掉了自己拥有的一个箱子后,王昊就成了这些打工者中的一员。他目前受雇于一个中国商人在莫斯科开设的运输公司,并兼职担任中国人的旅游和翻译。现在王昊非常谨慎,甚至春节也不回国,因为他知道自己办理的“打工卡”(俄罗斯政府称“大卡”)上,“售货员”这个身份将成为他被拒绝入境的最好理由。

王昊曾经是莫斯科大学的留学生,但是无心向学的他在7年前发现了市场里的“商机”,毅然弃学从商。几年下来,他收入可观,却挥霍一空,后来连在市场里的一个箱子都以6万美元卖掉。“如果时光倒退到1997年,我一定能成为亿万富翁。”

“在俄罗斯工作的外国劳工都有一张打工卡,这卡上注明了持卡人的工作性质,如果是‘销售员’的,出境时一律会被边检盖上‘黑章’,别指望再过来了。”王武奎说。

“俄罗斯境内有大量的非法移民,很多申请的‘打工卡’都是通过中介公司,胡乱定个名头,就发下来了。这些没有经过真正合法程序的外国人一过境,就会被盖上‘黑章’,几年内都过不来。”王武奎说。除了中国务工人员外,记者在市场里还发现大量来自中亚及独联体国家的外来打工者,他们的薪酬水平往往只是俄罗斯本地人的1/4,因此非常庞大。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相关统计数字,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俄人口每年减少80万,面临严重的人口危机。大批移民的流入在一段时期内弥补了俄居民人口下降造成的劳动力不足,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灰色移民”也对社会治安造成负面影响,给俄罗斯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约在80亿美元左右;还有人认为,移民挤占了俄罗斯人的就业岗位。

在莫斯科的集装箱市场,正是由于外国居民过多,已使本地居民开始外迁。远东、滨海边疆区也有类似情形,大批中国人一直滞留。

反应:中国人一撤物价涨70%

从记者在俄罗斯的观察看,受新移民法影响的不仅仅是包括中国商人在内的所有外国商人,随着众多国外商人的撤退,俄罗斯人开始切身感受到这些被他们视为“隐患”的外国商人,事实上这些外国人已经和他们生活上的便利密切相关。

俄罗斯人谢尔盖是叶卡捷林堡市俄中交流中心的主任,曾多次到过中国。他对中国商品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普通俄罗斯人的看法,他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量中国商品涌入俄罗斯,给日用品短缺的俄罗斯人提供了方便,但假冒伪劣产品也打击了俄罗斯人对中国商品的信心。近几年来,中国商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成为当地普通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缺少中国商人和中国商品,相当一部分俄罗斯人的生活将受到影响。”在俄罗斯经商的广州某皮鞋厂老板陈文明向记者表示,他前几天收到在远东地区同行的消息称,由于很多市场关闭,当地市场供应出现紧缺,导致物价上涨了70%。当地收入少的俄罗斯人纷纷抱怨无法再买到便宜的中国货。

“莫斯科这几年的经济繁荣,中国企业做了很大的贡献。”俄罗斯中国总商会驻斯摩棱斯克代表王武奎说。事实上,在制定一系列限制外国人的法规时,俄罗斯政府官员也低估了外国商业在俄罗斯经济体系中的分量。

莫斯科市政府就率先体验到了限制外国人政策所带来的后果——首批市场检查让来自高加索地区的大批外国零售商纷纷离开市场,但是为本国生产者预留的摊点依旧空空荡荡。

“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于俄罗斯政府来说,硬措施需要软着陆。”新华社莫斯科分社的资深记者宋世益表示,中方使馆正就此问题与俄罗斯政府展开充分交涉。而在莫斯科的俄罗斯中国总商会,连日来也频繁与莫斯科市政府的相关人员接洽,了解最新的动态。

2月8日莫斯科市政府紧急回调外国商人零售禁令的消息让国内的媒体大大兴奋了一把,但是行家们却对此并不以为然。“不可能真正取消”,身在莫斯科的王武奎昨日向记者透露,就在回调这几天,他又从莫斯科政府官员处了解到,该市市长已经签署了关闭露天市场的正式文件,从今年7月1日起铁定开始实施关闭露天市场的措施,先从市场周边的商业网点开始,至12月31日全部结束。“步骤可能会慢一点,但是大方向不会变化,和当年解体面临的困难相比,这些法规实施碰到的阻力太小,俄罗斯人早就习惯了这种动荡。”

反思:与其大撤退不如求转型

事实上,目前的“开禁”也仅限于莫斯科,远东等地区没有传出任何相关消息。俄罗斯中国总商会驻斯摩棱斯克代表王武奎认为,这不过是俄罗斯政府的一个暂缓措施,整顿市场和管理移民的最终目的不可能改变。

“不管政策如何走下去,俄罗斯政府整顿市场秩序保护本国经济的做法不会改变,”俄罗斯中国总商会会长蔡桂茹强调,“这个事件给了中国商人一个血的教训,敲响了警钟,中国商人到了必须转变经贸模式的时候了。”

就目前形势来看,俄罗斯政府的这次“整顿”很可能预示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盛行的传统中俄民间贸易模式的终结。苏联解体之初,成群结队肩拉背扛的“倒爷”贸易曾是中俄边贸的重要推动者,但是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和国内法律法规的完善,形势已经与十几年前完全不同,规范经营、合法经营是华商在俄发展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随着中俄商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投资合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远远高于中俄贸易原始阶段的“倒爷”,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文化底蕴、生活习俗等多方面的积累和交融,还需要熟悉俄罗斯当地法律法规和商贸体制的专业顾问来协助。遗憾的是,目前活跃在俄罗斯境内的中国商人仍停留在低层次的贸易模式习惯体系中。

在行家看来,俄罗斯此次政策出台并非权宜之计,是其经济连续快速发展、国力恢复、国际地位提高后的必然选择。从整顿的法律政策指向及俄政府高官对新法律的解读看,其目的与政府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有关经济发展和结构改革的战略构想目标基本一致。“长期依赖充足的外国商品,俄罗斯本国的轻工业怎么发展得起来?拿目前俄罗斯的织布行业来说,他们至今只能织一米宽的布,相当于我们上个世纪80年代的织布水平。把外国商人赶走是痛定思痛的方法。”王武奎笑说。

其中,整顿市场秩序对于解决俄国内长期积累的非法移民、灰色清关、地下生产等问题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重要作用。“整顿市场秩序是为了建立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投资环境,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商人来说是利大于弊,企业要认清这种发展的大趋势,并适应俄国内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调整经贸合作模式和经营方式,从俄方的政策调整中捕捉新的发展机遇。”蔡桂茹认为,对于有志在俄罗斯大展拳脚的中国商人而言,谋求“转型”也许比“撤退”有意义得多。

事实上,一批比较早得到信息的华商已经在积极谋划应对措施。李德华已经着手联系在莫斯科为公司办理正式注册的手续,并打算雇请本地人作为工作人员。“起码要摆个样子,迟早都要动的,晚动不如早动,早早计算好成本,实在不行就回国。” (文/图 广州日报新闻蓝页特派俄罗斯记者 邱瑞贤、黄涛)

来源: 广州日报

相关文章:
中俄经贸中心:中俄贸易的桥梁
俄罗斯暂停中俄客货空运 中俄贸易将会损失惨重
中俄贸易综合体动工 将成第一个全封闭式贸易区
中俄贸易告别"倒爷经济"谋求长远发展
中俄贸易连续7年增3成以上 合作步入发展新时期
中俄贸易增速大幅减缓 商务部拟调整贸易结构
334亿美元 中俄贸易去年创新高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