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证监会:券商须让投资者理解"买者自负"原则 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企业拖欠工资最高罚款3倍 出口企业调查: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民政部加紧慈善立法 将改变管理缺位现状 将简化捐赠免税手续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 粤年产一个百万人口县 06年200万夫妻离婚 -沪深总市值首破18万亿 股市收盘下跌 B股持续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动人员档案新规:不入社保不能存档 沪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大钢厂联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中钢协驳斥"中国钢铁威胁论" -新企业破产法将推出 政策性破产明年终结 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中国明确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 经费须报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拟改名
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2 月 0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关于印发《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保监发〔2006〕97号

    各保监局,各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各保险中介机构,各国有保险公司监事会,保监会机关各部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保险学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的要求,保监会组织编制了《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九月二十一日

    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序 言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保险业进入了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越来越广,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改革发展的任务越来越紧迫。面向未来,保险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我国保险业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制定《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10年)保险业的发展方向、预期目标和政策措施,引领我国保险业稳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十五”期间保险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加快发展、防范化解风险,开创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为“十一五”时期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业务持续快速增长。保险业务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5%,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5年,全国保险业务收入达到4928.4亿元,保险密度379元,保险深度2.7%,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1倍、2倍和提高了0.9个百分点。保险业务收入的世界排名由2000年的第16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11位。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15296.3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3.6倍。全行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功能作用不断增强。全国保险业“十五”期间共赔款和给付428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6倍,在经济补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5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14092.7亿元,比2000年底增长了4.6倍,成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保险业大力开展“三农”、养老、健康和责任保险业务,拓展企业年金市场,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保险业较好地发挥了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促进了社会和谐,影响不断扩大。

    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保险公司完成重组改制,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先后在境外成功上市,为金融企业改革探索了新的道路。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理念明显增强,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保险业,股权结构趋于多元化,公司治理结构初步建立。保险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资金运用向集中化管理、专业化运作方向迈进。完成了《保险法》第一次修订,颁布实施了与之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国家相关支持政策相继出台,市场运行环境不断优化。行政审批制度和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保险业市场化、专业化和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

    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国有控股(集团)公司、股份制公司、外资公司等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2005年底,我国共有保险公司82家,保险集团和控股公司6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5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达1800家,兼业代理机构达12万家,保险营销员达152万人。一批农业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公司、汽车保险公司、相互制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相继设立,专业性保险机构从无到有,再保险市场主体数量逐步增加,中介市场发展迅速。寿险新型产品、银行保险等迅速发展,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电话销售、网上保险等新的服务方式不断涌现。

    开放水平显著提高。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稳步开放国内保险市场,外资公司的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外资保险公司由2000年的13家增至2005年的40家,外资参股的保险公司达到22家。2004年12月过渡期结束,保险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中外资公司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内保险业通过学习借鉴外资公司的先进经营理念和经营技术,提升了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海外融资取得显著成效,为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提供了保险保障。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深入,形成了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风险防范明显加强。初步形成了以偿付能力监管、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为支柱的保险监管体系框架,构筑了以公司内控为基础、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以现场检查为重要手段、以资金运用监管为关键环节、以保险保障基金为屏障的五道风险防线。保险公司通过公开上市、增资扩股等多种方式增强资本实力,2005年底保险业资本金总量达到1097亿元,采取综合措施有效控制了利差损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了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率先在金融行业引入市场化的风险自救机制,2005年底保险保障基金达到55亿元。

    理论创新取得突破。创新了保险发展理论,作出了我国保险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明确了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提出了又快又好、做大做强的战略任务。创新了保险监管理论,明确了监管与发展的辨证关系,丰富了风险防范的理论内涵。创新了保险功能理论,提出了现代保险不仅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功能,而且具有社会管理功能,可以在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参与社会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保险理论创新,对保险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统一了全行业思想,推动了保险实践向宽领域、多层次发展。

    (二)基本经验

    “十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践,为把握现代保险业发展规律、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必须把服务经济社会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保险业发展的根本目的。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保险越重要。保险业只有置身于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想全局、干本行,干好本行、服务全局,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发展的基础才会更牢固,发展的空间才会更宽阔。

    必须把做大做强作为保险业发展的战略任务。保险业只有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才能解决我国保险业整体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不相适应的矛盾。

    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保险业只有不断改革,才能消除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动力;只有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注入发展活力,才能开创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国际趋势的发展道路。

    必须把防范风险作为保险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保险业越是加快发展,越要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只有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关系,不断增强驾驭市场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才能及时消除风险隐患,保证保险业健康发展,保护广大保险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三)存在问题

    我国保险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覆盖面不宽,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充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主要矛盾和问题表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内控机制不完善;产品不能有效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需求;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等问题比较突出,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诚信建设亟待加强;个别保险公司依然存在利差损和偿付能力不足等问题;保险人才总量不足,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

    二、“十一五”期间保险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未来5年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社会环境

    社会转型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社会管理方式逐步市场化、社会化,公众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保险需求更加多样,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同时也对保险业的服务能力提出挑战。

    保障需求增大。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养老和医疗保障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大力发展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必然选择。同时,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破坏力增大,社会风险保障需求显著提高。

    法制日臻完善。产权保护、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相关立法逐步健全,将推动相关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保险经营提供了新的规范。

    科技发展迅猛。信息技术的进步,有利于保险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为保险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对信息管理和信息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经济环境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了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经济预期增长速度将保持年均7.5%左右。经济总量、投资规模和进出口的扩大,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为保险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未来5年将是我国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时期,人们在汽车、住房、教育、旅游等方面的需求逐步扩大,必将进一步拉动保险需求。

    金融环境日趋复杂。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加大了保险投资、产品定价、风险控制和监管的难度。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拓宽保险融资渠道,提高投资收益,但也对保险业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综合经营趋势增强,为保险业整合金融资源、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防范综合经营风险提出了挑战。

    (三)国际环境

    世界经济呈现新趋势。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服务贸易自由化日趋广泛,为保险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在客观上使我国保险业面临着更激烈的国际竞争。

    全球保险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保险业的经营管理创新大量涌现,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保险监管理念和方式不断发展,需要我国保险业努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改革发展创新,跟上世界保险业的步伐。

    国际交流合作继续深化。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际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方式更加多样,为我国保险业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迅速提高发展水平提供了契机。

    总体上看,我国保险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有利,“十一五”时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特别是《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为保险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策环境。保险业必须顺应形势,趋利避害,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