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黄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今晨在北京逝世 享年69岁 黄菊简历 -本周大盘下挫 700个股跌停 阶段调整展开 股市市值一周减少5% -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遭尴尬 实际操作难 新<破产法>细则待出台 -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全文 负责人答问  -无锡宣布恢复正常供水 市民6月份水费半价 水危机谁最该反思  -中国拟5年内建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广州指令性调控垄断企业工资  -36个大中城市肉价大幅大涨 民政部:确保低保家庭生活不受影响  -劳动保障部拟补8千亿养老保险空账 -商务部:外资并购仅占我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 逾4成顺差源于虚报  -石油商业储备发端 中石化奏第一响 核电"十一五"将实现三大任务
中国因素无处不在 全球关注中国提升消费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2 月 3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在即将过去的2006年,关于中国经济的任何一件事对外国人来说都不是小事。”英国《金融时报》的一位编辑对记者这样描述他一年来的感受。一年来,无论是美元汇率波动,还是石油价格飙升;无论是泰国金融市场动荡,还是欧盟失业率上升,经济学家们都会千方百计地从中寻找中国因素。甚至连某个国家马路上的井盖丢失,也被某些外国媒体和所谓的学者硬扯上中国的钢铁需求。而最让外国人动心的是,出手大方的中国游客向他们展现了未来中国的消费潜力。

国外私人飞机制造商瞄准中国市场,一对中国夫妇在体验私人飞机。(资料图片)

“中国人真有钱”

“中国经济发展好快!”、“中国人真是有钱!”问起身边的外国朋友对这一年中国经济的印象,几乎都是这两种答案。有不少瑞典朋友对记者说,他们发现中国人简直太有钱了。前段时间,某中国商人在瑞典南部投资数亿瑞典克朗建造商贸城,这件事甚至惊动了瑞典国王。在普通瑞典人看来,只有像爱立信、沃尔沃这样的大企业才会拿出这样的巨资,一个中国商人就有如此大手笔,真是不可思议。难怪今年以来,瑞典的中小企业天天琢磨着怎么从中国吸引投资。瑞典前首相佩尔松说:“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到瑞典发展,瑞典政府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投入了大量资源。”瑞典的情况是欧美国家吸引中国投资的一个缩影。吸引中国投资已经成为许多欧美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重点。

在外国人眼中,中国人的“有钱”不仅体现在企业投资上,中国游客出手也很大方。巴黎著名的老佛爷百货商场每天平均接待中国游客一万人次,设有专门的中国客户服务部。而香榭丽舍大街上越来越多的国际名牌店也开始雇用会讲中文的店员。不过,这样的现实也令普通欧洲人很感困惑。因为在他们阅读的新闻报道中,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甚至只是欧洲人的零头,几乎所有的人都很奇怪,为什么新闻报道和他们看到的事实有如此大的出入呢? [《纽约时报》:欧洲感受中国游客的胃口]

一位经常往返于中美的商界人士对记者说,其实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渠道非常少,仅通过一些现象得出的结论难免不客观。他举例说,美国人对中国经济的印象首先来自于他们直接使用的商品,所以说到中国的经济,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中国人的日子过得很好了。”因为他们认为,美国人平常用的东西既然都是中国制造的,那么中国人用的和我们一样,当然日子就不错了。他们不知道的是,有许多商品是美国公司为美国市场设计、生产的,即使在中国制造,中国也买不到。而且,中国企业往往是按订单制造,获利有限,中国普通工人的收入并不高,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别很大。

外国人看中国眼光很复杂

一般外国人对中国经济的看法除了来自生活中的中国商品外,主要受媒体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国外媒体几乎每天都要刊登许多有关中国经济的报道。记者接触的一些美国人也多从媒体获得有关中国经济的消息,但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中国一些地方的贫困,而是一些人的致富故事,因为这些发家故事与“美国梦”很相似,美国人更乐意从这些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一些美国媒体还热衷炒作美中贸易摩擦,但往往又缺少全面分析。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媒体往往只报道中国外汇储备超过万亿,却很少报道中国用相当一部分外汇买了美国的债券,支持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这就使得不少美国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咬定中国与美国的贸易不公平,美国吃了亏。

美国人看中国经济当然会更多地从自己的切身利益来考虑,利益不同,对中国的看法也不一样。比如爱达荷是美国很偏远的一个小州,记者与政府官员和百姓谈起来,他们对中国都很有好感。因为该州与中国有关联的主要是两件事,一件是中国劳工在19世纪时修筑了北美铁路,使该州发展起来。另一件是麦当劳进入中国,炸薯条的土豆就来自该州。在美国一些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州,对中国经济的评价就要复杂一些,“中国威胁论”主要来自这里。而更多的美国人则对中国这个庞大市场充满了期待,他们盼着中国人更多地购买他们生产的东西,而不是更多地向美国出口。

中国因素无处不在

斯德哥尔摩大学经济学教授尼尔森对记者说,当今的全球经济是无国界的,而中国因素几乎无处不在。比如人民币汇率,涉及到中国与欧美等国存在的贸易顺差;中国的能源使用情况,关系着石油等产品的价格;甚至中国为解决国内贫富差距而进行的政策调整,也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国外媒体关注中国经济,也就是在关注自己。

许多经济学家注意到,中国经济能否成为可持续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关键在于提升内需,从“中国制造”逐步转向“中国消费”。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奇不久前表示,“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必须尽快改变过于依赖过量出口和不受限制的大量投资,促进消费增长。尼尔森的解释是,内需问题之所以成为中国当前应当解决的首要任务,不仅因为这关系到各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而且因为只靠外贸出口和基建投资,很难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一旦中国经济进入停滞或衰退,全球经济都会“发烧感冒”。同时,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还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中国老百姓消费增加了,全球的跨国公司都跟着受益。

尼尔森对记者说,在外国政府及经济学家的眼里,中国经济已经不能用褒或贬来简单形容了。一方面,中国的变化太快,外国政府或企业要做的,首先就是跟上中国的节奏;另一方面,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今世界,可能只有美国和中国能做到这一点——一个国家打个喷嚏,全球可能都会感冒。(何洪泽 雷达 任建民 陈静)

来源: 环球时报

相关文章:
亚开发行副行长:“中国因素”助推全球减贫进程
中国因素被放大 商品市场牛熊对抗趋尖锐
伦敦金属交易所年会:国际机构又拿中国因素说事
经济观察:中国因素导致油价上涨的指责不攻自破
原油进口破亿吨 中国因素致油价上涨说不攻自破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西气东输首批气田建成 可供气30年80多城市受惠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