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办的一份调研报告将提出对成品油定价形成机制改革的一揽子建议。据接近能源办的人士称,这份预计于12月底前完成的报告倾向于以一种纠正型渐进式的方式完成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
这种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依然参照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格加权平均价格,但采价期的计算方式应有的放矢,灵活反映国内外市场供需价格,从“滞后定价”过渡到“实时定价”,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今年6月成立的国家能源办负责组织有关单位研究能源战略并规划能源重大政策。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说,这份调研几乎调动了中国所有研究油价问题的专家。12月底,还将召集中石油和中石化相关负责人讨论,并商议下一步油价市场化措施。
两份定价改革报告
两个多月前,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也完成了一份成品油价格调研改革报告。这份报告的内容并没有公布。
10月28日,发改委价格司司长赵小平曾透露,中国改革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思路是缩短与国际市场的价格时差,将通过财税手段调整石油行业内部上下游利益分配。
据称,这份改革报告提出的方案中,充分吸纳了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意见,并以其为改革主线。
能源办的这次调研涉及的领域更多。上述人士说,此次始于两个月前的调研将完全跨越行业范围,涉及金融、期货、时政等诸多领域,综合考察油价走向及制约因素,论证高油价能持续多久。调研旨在全方位了解中国油价的影响与地位,并非局限于某一个行业领域,而是将油价与金融、经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试图找到一剂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良方。
该人士表示,目前的“三地”油价形成机制明显滞后,因为原油期货与现货早已今非昔比,二者关系相辅相成。他说,从调研来看,有人提出,油价形成机制改革按美国做法一步到位,但能源办显然更倾向于纠正型渐进式的改革。
他说,这份由能源办人士完成的油价调研报告届时会回答“高油价到底能持续多长时间?中国油价怎样走?”等问题。并为此几乎召集了中国所有的油价研究专家,力图寻求准确答案,以便敦促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实施。
更早一些时候,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也曾公开表示,政府部门正在研究调整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将出台改革方案。当时市场人士猜测,油价形成机制改革可能加快。不过,这位人士称:“除非明年国际原油价格降至50美元/桶,才有可能启动改革方案。”
绕不开的高油价
中国人民银行11月9日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造成我国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倒挂,已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极需加快推进石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
这在决策和市场层面已形成共识。发改委一直希望建立既考虑国内市场供求、生产成本和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又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同时建立上下游企业间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相关行业的价格联动机制、对部分弱势行业和弱势群体适当补贴的机制。
但高油价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坎。今年国际原油价格一度攀升至每桶70美元,目前接近每桶60美元。一些投行人士预测,明年油价仍将保持高位。对于在这种背景下实现国内油价与国际的接轨,对中国经济将会有怎样的影响,各方判断并不一致。
9月13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说,对于国内油价是否跟国际接轨,认识也并不完全一致。
天发石油股份有限公司CEO宋焕军认为,现在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不仅生产企业接受不了,市场也接受不了。“有些信号是扭曲的,根本不能反映真实的生产成本与社会流通成本。”
宋焕军主张逐步放开油价,不能一步到位。“估计‘三地’参考机制不会改,毕竟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是国际成品油期货交易地,可谓定价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而国内成品油还没有开期货。”他说。
一位业界资深人士认为,如果放开油价,完全按市场供需调节,不仅对整个市场影响很大,也可能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因为中国市场化程度还不充分、不具备放开油价的条件,一旦放开,几大靠行政手段派生出来的集团利益会受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也可能无法保证。
上述接近能源办的人士透露,发改委价格司的改革方案暂时搁置,原因之一在于,发改委也是左右为难,“两头不讨好”,压力很大,一头是民营油企,另一头是中石油和中石化。(欧阳小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