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新华网合肥7月7日电(记者王立武)古生物学家近日在位于皖南休宁县的齐云山国家地质公园新发现26处恐龙足迹化石,这些恐龙足迹化石所处的地层位于白垩纪晚期,保存完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科学家研究表明,齐云山小壶天景点目前已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有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两种类型,共62处,其中26处属次新发现。这些新发现的恐龙足迹,对于研究晚白垩世恐龙生活习性以及古气候环境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发现齐云山恐龙足迹化石的是曾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单位的古生物学家、著名科普作家邢立达。他此次考察齐云山小壶天恐龙足迹化石是为了开展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的中国恐龙足迹科研项目。
上世纪90年代,安徽省地矿局332地质队以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首次在齐云山发现恐龙足迹、恐龙尾迹化石。同期,科学家们还先后在皖南黄山市屯溪区新潭乡、黄山区太平湖等地,发现了一批恐龙蛋、恐龙骨骼化石,三地同在不到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其集中程度非常罕见。
齐云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典型丹霞地貌为特色,代表了距今约9000万年晚白垩世以来在地形发展过程中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的模式之一。齐云山是著名道教名山,与湖北武当山、四川鹤鸣山、江西龙虎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