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武:文化建设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核心

2011年03月29日16:2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动漫游戏 转企改制 科学发展观 CNTV 国家汉办 十二五 公共文化 走出去 动漫产业 文化建设

还要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文化产业担保制度,还有评估、质押交易制度,在全国搭建这一类平台,培育信用担保文化类资产的金融服务机构,现在这方面在搞试点,北京正在做。

鼓励设立一批实力较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逐渐地形成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资本市场体系。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的条件下提出振兴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起点比过去一些传统产业要高,所以一开始必须是规范化的。另外,我们国家文化市场的特点非常明显,必须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我的看法,今后文化产业发展可能是国有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过程,国有并不一定占数量多数,要看控制力、影响力。从增量部分发展来看,可能以社会资本为主要动力。

主持人:我注意到您刚刚提到16家文化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了,如果在境外上市的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只是融资了,同时还具有文化“走出去”的意义。

蔡武:企业在境外上市以后,进入资本市场,还要争取进入产品市场、消费市场,这是文化“走出去”很好的途径,也是我们文化产业要借鉴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因为文化的发展是和文化交流密切结合的,不可能关起门来,不但有“走出去”,也有“走进来”双向交流,现在正加大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大中国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合作。

主持人:这方面有什么规划?

蔡武:这是我非常愿意讲的一个话题。上世纪80年代,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合并到文化部,两个部级机构合在一块儿,对外联络是文化部很大一部分业务。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实际上也是我们对文化软实力一个很重要的建设。在这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具体的措施。

一个是中央把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列入我们整个国家发展战略和对外战略中间,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十七大报告就提到,要加强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这是我们指导思想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另外,我们在对外文化“走出去”思路上,找到一条非常清晰的发展思路,坚持官民并举,大力加强官方文化交流合作的同时,加强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另外,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除了国家这一级文化交流活动,地方的对外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跃。

我举一个例子,今年春节期间,我们有一个“欢乐春节”品牌,在全世界一些主要城市推介春节文化,使外国朋友们理解、认识、了解、触摸中国最典型春节文化,我们今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期间,在世界63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有多个艺术院团、几千名艺术家,在当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春节活动,包括演艺、庙会等,泛及亚洲、欧洲、北美。去的演艺团体、文化团体,大部分是地方上的,地方的积极性非常高,官民并举。

我们过去文化交流,主要是政府出钱,免费派一个团出去执行任务,在那儿也是派票,也是免费,这是必要的文化交流。但是只靠这个不行,现在国际文化交流用商业演出、商业展览方式,其实可能更有效,你派票人们有可能不去,如果是自己掏钱买票,肯定要去。坚持公益性文化交流和对外贸易相结合,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坚持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世界各种文化优点,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我们在国外有非常受欢迎的节目,如广州杂技团《肩上芭蕾》这个节目推到国外,非常受欢迎,没有想到到了芭蕾舞故乡俄国、法国,也受到非常大的推崇。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了结合点,创新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很受欢迎,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发扬的。

另外,对外文化“走出去”,还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机制,很多部门和文化工作、文化建设有关系。国务院系统里有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还有文化部,这些都是和文化有关的。另外,我们地方也有,体制上相对比较分散。整个对外文化又必须是一个整体的,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走出去”。怎么办?我们建立了一个对外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十几家部委参加,国家批准,文化部作为牵头单位,我们每年坐在一起,对整个对外交流形势、任务、资源分布,分配任务,整合资源,协调步调,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连续3年的“欢乐春节”活动,都是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下面部署来做,效果非常好,今年增加到63个国家和地区,大大发展了。

我们国内部门和国外的驻外文化机构之间的联系机制,还有我们的中央和地方的协调机制,使我们可以共同实行对外文化“走出去”战略,都很重要。

我们要制定规划。这次“十二五”规划中,我们专门制定了对国外的文化交流和对港澳台文化工作的规划,设立了若干个大工程,具有科学化、系统化、实践性的特点。

我们要规范对外文化工作,正在走依法治文的道路,我们正在起草对外文化交流条例和管理办法,把它严格起来、规范起来、科学化起来,目的是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水平、质量,取得更好的效果。还有对外文化工作的队伍建设。对外文化工作是一个跨文化的交流,跨文化交流有很多特殊要求,那么对这一支队伍的素质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我们现在对外文化工作的队伍在不断地扩大。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国家汉办在国外建设300个孔子学院,需要大量教师和志愿者,成千上万人。这些志愿者派出去,一定要进行一定的培训,要他们懂得对外交流和对外跨文化交流的规律和特征。

另外,我们在国外建立了很多海外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怎样做?推广本国文化,也需要有专业培训。文化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文化竞争,我们不可缺乏既懂文化艺术又懂市场经营、市场开拓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培养、培训,整体上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来更好地做好对外文化工作交流。

现在我们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签订有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协定,每个年度都要执行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工作网络正在不断地扩大。现在文化部对外交流工作中,小语种干部相当缺乏,讲中文,人家听不懂。我们正在做这方面工作。

主持人:对于国内来讲还涉及到文化传承、保护问题,我们一直在做非遗保护工作,“十二五”期间,非遗保护力度和具体举措会有哪些新亮点?

蔡武: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文化系统很重要的职能,因为我们国家是文化资源、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国家,所以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丰富文化资源,提高国家软实力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间,其实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叫做文物保护,30年以前,就有《文物保护法》,我们国家文物保护工作发展也非常好,规模很大,世界上也有影响。我们最近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调查已经完了,新发现了几十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现在正在做后期整理工作。整个文物保护工作上了一个水平。

更令人振奋的是,过去这些年,在我们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间,另外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个工作其实过去就有,我们过去讲的是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后来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国际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结了非遗定义。中国人自己讲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和国际接轨,这个一接轨了不得了,10年间,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世界走得最快、发展得最快。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个民族、普通老百姓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它有好几类,一类是艺术类,如民间音乐、舞蹈等,还有的和民间信仰有关系,如各种各样的仪式、民族活动,有的和工艺有关,如剪纸、泥人张等,还有的与建造技艺有关,如造船技术、造塔技术等。

前不久,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事情,成为国家文化领域第二个立法,标志着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有了法律的基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这些年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工作,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生产性保护,那些和人民群众生产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技艺类,能够生产产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它们的传承特点,就是靠师傅带徒弟,传承人教给的技艺,像剪纸、泥塑、陶器等等,还有技艺类的造船等,这些要靠技艺传授来传承,而这种传授过程可以生产产品。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能够学会这种技艺,成为技艺的传承人,我们提出了生产性保护,通过设立传习所,带徒弟,出产品,来推动它的保护,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这个工作过程中,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一是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我们最近正在做,要求各省推荐,严格标准,选择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卓有成效,有典型意义的企业或者单位,命名为国家级示范基地,挂牌子,引导他们发挥示范性的作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方式。

另外,研究生产性保护相关扶持政策,生产性保护企业规模比较小,税负比较重,融资比较难,我们将和相关部门一起组织专家论证。

我们在北京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前年春节期间在农业展览馆举办,其中安徽徽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会十几天,安徽徽墨卖了60万元。不断地做,大家非常喜欢,完全可以发展成企业,通过生产,既使产品得到扩散,同时也使文化技艺得到保存。通过这种办法,需要制定相关的保护性政策,推广先进经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新课题,我们虽提出这个概念,但是确实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以遵循,需要不断探索、摸索,总结典型事例,在全国推广。

有两件事情给我印象深刻:汶川地震中北川羌族自治县是重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灾后重建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羌绣项目非常好,但地震中受到一些损失,灾后重建重点保护传承人,并以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开发旅游纪念品,羌绣就是最受欢迎的纪念品,当地动员羌族妇女参加,很快形成生产网络体系,获得成功。

河北省张家口市有一个县是剪纸之乡,剪纸做得很好。该县在县城建了一条街,不但把当地剪纸技艺教会大家,还把全国各地最有名的剪纸工匠请来,在那儿落户,年产值10亿元。

主持人:这是生产性保护最好的实例。

蔡武:类似这样的典型,我们要总结它的经验。有一条就是一定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来做,不能作假,不能把手工变成机器生产、电脑制作、克隆,那不行。文化技艺、文化信息蕴含在传统技艺中间,这是保护它的本质,所以我们要坚持,一定要是真的东西,真正的传承人,正宗的产品,正宗的技艺,通过产品推广使这个技艺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另外,我们还要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特别是传习所展示和销售场所,现在成都有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山东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我们需要发展会展业,需要发展主题公园,需要建立传习所,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成为全民自觉的行为。

主持人:您说到传承,说到保护,我们还不能不说创新,最后想请您简单地谈一谈对于文化创造力的理解。

蔡武: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比,有复杂性,文化本身有双重复杂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既有商品经济产业属性,同时又包含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必须坚持发挥基本功能,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社会效益应该首先考虑。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也是它的一个市场规律。我有一个看法,不要把这两者截然对立起来,其实两者是完全可以统一,完全可以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是说任何产品、任何服务,有了社会效益就不能做好经济效益,不见得。真正把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既叫好,又叫座。《建国大业》完全是主旋律影片,很好。我们要把两者统一起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最需要的就是创新,所以在文化领域,要坚持“二为”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在“二为”方向的前提下,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鼓励各种各样文化产品、艺术形式、风格流派充分创新,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鼓励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主持人:谢谢蔡武部长介绍了中国文化事业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对中国文化事业的成就有了深入了解,希望更多网友通过这一期访谈,能够献出您的力量,献出您的努力,帮助中国文化事业走向更高层面,走向更大繁荣和发展。

蔡武:谢谢,我们有中国文化传媒网,欢迎网友们多上我们的网,有什么文化方面的好建议、好想法,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和我们沟通,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