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场馆的转型需政府财政投入

2011年02月11日14:2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公共文化 文化利益 公共空间 文化需求 公共财政 文化场馆

原题《公共文化场馆的转型不应止于免费开放》

文化部、财政部日前出台意见,明确2011年底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2012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这是继2008年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又一个步骤。

前几年免费开放博物馆时,大众就给予普遍夸赞,认为是功德无量的好事。从各地博物馆所积攒的社会美誉度看,取消门票是走对了一步棋。如今,将免费的范围扩大到美术馆和图书馆,特别是拆掉图书馆有形无形的门槛,让读者易于接近、便于阅览,更是不负众望的举动,显然成就了一桩美事。更主要的是,通过提供基本的免费服务,文化设施的公共之名得以逐渐恢复。

在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完成从封闭向免费开放的转变后,新的问题就产生了。如何将这些公共文化场馆的功用发挥到极致,或者说,怎样令它们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就成为亟须考虑的事情。假设只是满足于免费开放,而对使用者真实的文化需求很少顾及,恐怕与免费开放的初衷并不一致。免费不是目的,从大众的角度去布设更周全的服务,才会紧贴开放的宗旨。

换言之,在公共文化场所的收费时代,美术馆、博物馆和图书馆少人问津,难道仅仅是因为门票设限吗?图书的更新效率、古籍的开放程度、展览文物的价值、陈列美术作品的艺术性……诸如此类都是考量的重要因素。免费之后,这些方面的公共属性不该打折扣,理应成为主办方的共识。而在此基础上,以大众文化需求为衡量标准,求取精进和提升,更是公共文化的应有之义。

博物馆免费开放时,确实带来一些以前没有过的困扰,比如因人流激增导致秩序的下降,还有无法自主地控制观者的身份和来源。事实上,在大门洞开之后,要求文化场馆进行主动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但从使用者的主流趋势看,这些都是无伤大雅的轻度困扰。公共文化场馆的精力自然不能全部放在这些上面,更不能成为固步自封的借口,理当思虑与公共职责相称的公共品供给。

因而,与免费开放伴随而来的,是公共文化场馆的角色转型。再也不能只盯住自个的利益加以陈设了,而要在公共的文化利益上做大文章。若要完成这样的转型,场馆自身的努力是一方面,恐怕还需要财政给予持续的有力支持。免费开放固然利于大众,但公共文化资源仍有待大量投入,并且对它的供应仍然离不开必要的激励,免费绝对不该是取消激励机制的理由。

出于一种共享理念,免费开放公共文化场馆已被社会接受。但并不是只要一免费,博物馆、美术馆就达到目的了。卢浮宫也收门票,可无改其作为艺术殿堂的光彩。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只是露在海面的冰山一角,令其大气、稳重的是对馆藏文化品及使用者体验的孜孜以求,自然也包括公共财政中的优待安排。免费开放只是第一步,朝向文化的公共领地进步,免费之外的转型更值得期待。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