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新时:海外中国书法的耕耘开拓者/作品赏鉴

2010年10月12日10:0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海外 中国书法 书法 屠新时 孔子学院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中国书法要在美国大学讲坛争话语权”

1997年秋季,屠新时在美国纳罗帕大学开创了“中国经典书法与文化”课程;2001年起, 又在闻一多、梁实秋当年就读过的百年名校--科罗拉多学院开设了“书法:中国艺术之门”,从零开始,一边教中文,一边教外国大学生写汉字—中国原创的内涵丰富又具哲学思考的书法艺术。

怎么会想到开这样一门课呢?现在很多中国学生都写不来毛笔字了?屠新时有些激动地说:“你知道嘛,最初我在美国和别人提起书法,没有人知道,偶尔有人会说‘是不是日本的书道?’‘写名字的小手艺?’。当时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在大学里开设中国书法这门课程。中国书法是我们的精神文化符号,要表现中国的正大气象和内涵,在大学讲坛上阐释中国的审美体系,她决不是粗糙任性的涂写,更不应是逗人取笑的杂耍。”

十多年来, 两个大学选修这门课程的美国大学生将近500人,屠先生教学中坚持书法习练中的哲学思考和提升文化品味,引导学生认识东方,睁眼看到全世界,使这门课程成为受各种专业学生好评与喜爱的课。许多学生通过书法学习的窗口,了解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与独特魅力,由此改变了对东方中国的许多观念;有的学生从此爱上了中国艺术。 金晓阳和恰尔希,是两位美国白人学生,连续选修书法课五个学期,坚持习练多种书法字体。在她们毕业前夕,分别举办了各自的个人书画展; 真草隶篆各体,书画作品俱全,让人惊异和耳目一新,引起校园内的轰动,一时成为一道东方文化的风景线。很多洋学生上完书法课程之后,对中国艺术表达了真心的敬重与喜爱,在他们的期终论文中,写出了他们对中国哲学、审美、文字、诗词的理解与心灵启迪, 确认这是一门很有价值的文化课程。纳罗帕大学的一位研究生(中国书法课程在该校作为一门3学分的选修课,所有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均可选修。)莫根在论文中写道:

“ 我在精神层面上感受中国书法艺术中简洁性蕴藏的奥妙。我认为中国书法蕴含与之俱来的是: 深刻丰富的内涵。相对于西方艺术, 它蕴含言语的意义, 美学的意义和有活力的精神价值。

当我表现 “和谐”时, 我发现, 汉字不仅是一个本源, 在一幅作品中所有的元素必须互相友好地“约同”联结气流, 它们必然不是杂沓的, 而是统一的。一个小而简单的字,然后跟着大而复杂的字, 合以形式活泼的、变化的线条。“和而不同”,很清楚指出了其中的内涵哲理。我的精神生活被和正在被书法练习所影响。当写出好的字形, 我会感到快乐。我自己写出好的书法作品让我震撼, 使自己得到激励的灵感, 蕴含着自我提升的力量。书法练习使我以很多方式而自强;既作为一个人, 也作为一个艺术家。我非常高兴我有这样的一段经历和东方文化奇遇。”

屠新时认为:书法教学实践是中西文化艺术在大学讲坛上的平等对话,是让中国书法作为一门学术课程在美国大学中占有学术地位和话语权,书法能在校园亮相,就有艺术辐射力;要去力争这个权利。 要改变中国文化艺术常在西方缺席失语的窘迫。在当今世界学习中文汉语热的过程中,开设中国书法课,让西方学生在作品创作中感受理解中国艺术的魅力,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管道。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全面地领悟和介绍中国文字的字意美、音韵美和形态美,将能促使中华汉字全面、丰富、完整地走向世界。

文化的传播, 是一个滴水穿石、春风化雨的长期过程,要有一批人去做不求虚名的平实铺路石。屠新时是这样想的, 也在坚持自己的实践。他在总结自己的教学与文化传播实践中, 常常追问自己:“传播什么?如何传播?要拿出合格的答卷,就要不懈精进,吸纳中西新知”。在传播和艺术创作上,他激励自己永葆激情和勇气,不断探索创新。2004年6月,一部全新的《易经》——中英文彩色精印本《墨韵易经》亮相图书市场,在文化艺术界引起不小反响。《墨韵易经》的出版,这本书是向西方介绍中华文化艺术的一个大胆尝试。屠新时倾注两年的时间和心血,将《易经》64卦象辞,分别用独特的书法艺术的多种字体加以再创造,“立象以尽意”,精美书法和经典易经的组合。在形式上独辟蹊径,构思巧妙,使古老的《易经》具有了新的特色——中西交融、艺术与哲思一体, 很受美国读者的喜欢。书中还穿插了自己的多篇书法美学随笔,多种角度深入地阐述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 2006年10月,他的又一本新书《生命流美—人体与书法探索手记》在广州出版。这也是一本有创意有美感而样式新颖独特的书:人体之美和书法线条流动之美的组合呼应,表现至高无上的生命之美。作者用人体摄影、书法艺术和富理性思维的散文随笔交相连接,在书中构架一个“三维”艺术空间。形象与抽象,色彩与笔墨,再现与表现,是特别组合的中西对话; 也是对生命、人体美、书法的本质和美育意义的多角度的思索。上海一位学者评论说:“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和清新高雅的审美品位,情趣、画面、文章很美,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赞美,一个应当提升的观念,是创新之作。”从1998年第一本书著《书法与中国大智慧》至今,他已出了三本书,还有一本与法国作者合作的英文著作:《汉字的智慧》在英国出版。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