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佳宏,字青阳,号慧澄。山东招远人,1966年出生于云南。 1991年毕业于北京画院研修生班; 1992年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做过专题报道; 2003-2005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 2005-2006年就读于中国画研究院龙瑞艺术工作室; 2007-2009年就读于国家画院龙瑞院长课题班; 1991年作品《秋林》参加加拿大“枫叶杯”中国画大展获二等奖; 1994年作品《驮秋》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5周年展览;(中国美协主办)。 2003年作品在香港大会堂展览馆展出。 2004年作品《纤云度林越》入选中国画大展(中国美协主办)。 2005年作品《村静鸟声乐》入选中国画大展(中国美协主办)。 2006年作品《圣地哈达铺》入选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中国画大展(中国美协主办)。 2006年作品《群仙相聚在云间》获水墨张家界中国画大展优秀奖。(中国美协主办)。 2007年作品《巴蜀五月》入选第三届中国画大展(中国美协主办)。 作品曾发表在《美术》、《国画家》、《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书画典藏》、《艺术人生》、《财富与收藏》、《中华名流》、《艺术博览》等多家专业刊物。出版有:中国画名家研究《迟佳宏写意山水》;名家名画《迟佳宏写意山水作品》;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个案研究《迟佳宏》
彻悟通灵 笔补造化
——读迟佳宏山水画近作有感
孙克/文
佳宏这几年一直跟随龙瑞先生学习中国山水画,也是龙瑞的学生当中比较出众的一位。
龙瑞先生很注重研究传统,挖掘传统,再加以消化,他提出贴近文脉,贴近传统,这个思路是很正确的,也是很有道理的。按着这个思路再去体会变法,这样就不会脱离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我们一直提倡坚持传统的文化精神,不要让我们的文化精髓西方化了,特别是从“八五新潮”之后出版的各种书刊、杂志上看,这种传统文化精神的思路也就是越来越清晰了。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就是复古的、克隆古人,我们要把古人的精神学到,甚至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古人的笔墨、图式、意境,然后再通过消化结合写生的体悟变成自己的东西。特别现在写生条件是古人无法比的,喜欢那个地域就能坐火车、坐飞机去,真正的能够行万里路,走的地方多了就能体会到很多新的东西。在古人笔墨的基础上,结合你的写生能力以及写生的素材,再加上你个人的创作能力,才会走出一条与古人、今人不同的路子,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佳宏也正是走在这条正规的艺术大道上。
很多中国人总是在中国固有的材料上模仿西画,又画得不如人家。作为中国人有着数千百年的文化底蕴,就要多考虑怎么来继承和发扬笔墨的韵味和整体画面的构成、意境。佳宏的画就是用纯粹的中国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心性的诉求,如他画的青城山,植背丰富,树木高大,密林深幽,层次也比较丰富,有“青城天下幽”之说。这些气息在佳宏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很丰富、很自然、很平和。自然、平和就很好,他不靠那些追求怪异的所谓创新而创新的路子去吸引人的眼球,他在逐步形成平和、单纯、厚实的风格,他着眼于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笔墨构成,这是一个过程。看到佳宏的水墨写生画,无论是云蒙山、青城山、黄山脚下以及巴蜀古道等,都不是单纯对物象的描摹,而是对景物到情境的转化,又把它提升到诗的意境。现场对景写生的过程中加以创作,这需要一种人文地域特点超常的把握能力,是自己长期形成的学养和当时的感受在瞬间得到发挥。他不像20世纪50年代那个时期,特别是院校的写生,由于受西方绘画的影响,都是在用毛笔对景物的描摹,给人感觉是在画风景画。那时候的思想是怎么用西方绘画来改造中国画。在那个环境下,李可染先生能坚持用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创作出很多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也就很不容易了。很多人学李可染先生的画,其实根本就没有理解他的苦心,而把中国特有的山水画画成素描山水画或者风景画。佳宏的山水画就避开了这个误区,笔墨也越来越讲究了,追求的境界也越来越高了。佳宏做人也很坦诚、厚道、稳重、平和,在这样纷繁的年代里,像他这样能够沉下心来研究一下中国画的本源是不多见的,所以他的画是经得起考验的。他对艺术的追求是虔诚的,始终在追求着中国画的艺术真谛,对中国传统和近现代的山水画做过系统的梳理,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会,不仅有行云流水的灵动,也有黄宾虹式的坚凝不可摧破的厚度,雄强而不可撼动的稳固感。看过佳宏曾出版过的一本写意山水画集,有着比较浓厚的传统笔墨功夫,注重研究过“元四家”、清“四僧”,又结合写生,在作品中整个气息比较生动、自然。他很注意画面的云气留下的空白,这些空白又比较灵动,使画面增加了许多音乐律动之美。画面厚重、笔墨和谐、结构生动这是佳宏的一大特点,山石、树木、田园、瀑布、行云流水的组合渗透出新的气象,展现出新的意境,画到这个程度非常不容易。佳宏还年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上个人的气质、天性,我相信他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青书画家联盟网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