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五日电 题:“孔子热”映射中国社会期盼国学回归
中新社记者 闫晓虹
于丹“论语心得”火爆中央电视台已有数年,民间“读经热”方兴未艾,数部孔子题材的影视剧正积极抢占荧屏,而孔子学院也在世界各地越来越红火。似乎在一夜之间,孔子这位两千年前的至圣先师又从隐秘的幕后走到亮丽的台前,继续着教化中国民众的职责。
孔子研究专家认为,每一种潮流思想背后,都隐含着一个时期民众在精神领域的诉求,而“孔子热”表明:国人在经历了繁华与虚浮之后,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巨大热情,这种热情已有从知识界向官方和其他领域迅速扩散的趋势。与其说这是“国学热”,不如说这是国人在经济生活获得发展后呼唤国学回归的一种期盼。
一九九三年八月十八日《人民日报》发表短评《久违了,国学》;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央视《东方时空》“焦点时刻”又以《国学热的启示》为题,对“国学热”进行介绍。年底,北京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制作《中国文化讲座》系列节目,同时北京大学学生社团联合发起组织“国学月”活动,报告会、讨论会、展览会不一而足。一九九三年五月,北京大学出版了大型学术年刊《国学研究》。一九九四年,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针对北大的“国学热”发言说,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急迫任务。今年九月,在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诞生地、孔子故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济宁曲阜即将举行由官方主办的声势浩大的己丑年祭孔大典。同时,还将在大典期间推出“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联合国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颁奖、“世界儒商大会”等一系列活动。
事实上,孔子文化节自一九八四年起已连续举办二十五届。由最初的祭孔仪式,到目前内容日渐丰富的“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旨在纪念孔子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以浓郁的儒家文化特色,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国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学说,在这场“国学热”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孔子热”作为国学热的一个重要分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国人用短短三十年时间实现了西方上百年才可达到的成就。但同时,也有一些外来思想的糟粕在肢解着中国的传统道德体系。特别是近几年来,屡屡见诸报端的诸如“炫富”“乳摸”“蜜糖体”“打酱油”“范跑跑”等事件不断冲击着国人的道德底线。在这样一个浮华的社会,国人更需从传统文化和思想体系当中寻找一个道德的支点和精神的慰藉。
孔子文化节主办方认为,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儒家思想对于巩固国人信心、提升国民道德文化素质有重要作用。国学的回归和儒学的兴起,不仅需要学者们的大力宣扬,更需千千万万草根百姓的身体力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