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庄严之子、摄影家庄灵手持老照片,细述国宝播迁来台的传奇故事。来源:台湾联合报
前故宫副院长那志良在“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一书中记载,他们在故宫发现,清代从江西景德镇进呈的瓷器,皆以木桶装运,他们把10个碗当成一个整体、用草把碗扎紧,放在桶里,每束之间,再用谷壳把它们隔开、塞紧、毫不松动,因而运到北京去的瓷器虽千里跋涉,但没有一个破碎的。他们师法前人,掌握的装运最重要的诀窍就是要“紧”。
庄严在“山堂清话”里披露文物装箱的四字真言:“稳、准、隔、紧”。稳是“谨慎的态度”、准指“正确的方法”。在打包时,每捆瓷器须扎得紧紧的,在捆与捆之间,再用稻草谷壳隔离开。打包瓷时,则以两个为一包,在与之间,先用棉花隔开、再用厚棉花把这几个包扎好,接着用纸包裹、再以绳捆好。
装箱时,先在箱底垫上一层稻草,再覆上一层棉花。在靠近箱板处都塞满棉花,然后再覆上一层厚棉花、放上一层瓷器,这样装进两或三层后,再盖上棉花稻草,最后把木箱盖好钉牢,“使这个箱子成为一个整体”,其间再无任何松动的空隙。这是故宫国宝在历经迢迢万里、飘洋过海的艰辛旅程后,终能安然无恙的关键。
史上最不寻常一页
1930年代,在日军铁蹄步步进逼下,故宫国宝从1933年起,一路播迁南下。这些国宝先后在1948年、1949年落脚台湾,堪称是世界博物馆史上最不寻常的一页。
在战乱中,故宫分三路运送国宝,其中,尤以曾在1935年赴英国伦敦参加“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以80铁箱装运的文物最为重要。这批由庄严、那志良等人负责押运的国宝,当年是西方人邂逅中华文物的第一道曙光,也是第一批出宫,先后迁往上海、南京暂存的国宝。
1937年元月,故宫在南京成立分院,其后却因日军在上海启衅,南京情势告急,故宫决定将这批精品西迁长沙,再辗转至贵阳、安顺,最后运往四川巴县,这是第一路。
上海战事失利后,故宫从南京抢运出文物1万6000余箱,分别由水、陆两路撤离,运抵四川。
1945年日军投降;故宫先后将巴县、峨嵋、乐山三地的文物集中到重庆,然后再运抵南京。随后因内战形势逆转,国民政府决定挑选故宫和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文物精品运往台湾。
1948、49年间,故宫先后分三批以军舰、商船运送2,972箱文物抵台,虽然只是当年文物从北京南迁箱数(1万3491箱)的22%,但号称是国宝中的国宝,精品中的精品。
这些文物在来台之初,一部分曾暂存在杨梅的铁路局仓库,之后在台中糖厂寄居一年。为顾及文物安全,政府在雾峰北沟另建山边库房及防空洞,1950年,国宝悉数迁藏雾峰。
1965年,台北外双溪新建的故宫博物院落成,飘泊多年的国宝总算有了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