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悦然。(资料图片) 中新社发 王丽南 摄
网络热议:是对70一代的嫉妒,还是对“80后”的反叛
评论家赵长天:这一事件“非常欣喜、难能可贵”
“我总有一种担心,若干年后回顾过去的时候,这些青春的记忆会否让我们觉得羞愧。因为所有的热爱,都没有根基,也没有给过精神力量……偶尔有过的激情,也显得如此莽撞和苍白,像一些被线绳支配的小丑。”11月9日,“80后”代表人物张悦然以“我已不能让青春连着大地”为意旨撰文,首次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包括她自己在内的“80后”一代人的反思和担心。两天来,“悦然博客”的点击率因此直线飙升,引来多方热议,有人将张悦然的文字归结为对70一代的嫉妒,对“80后”的反叛。
对“80后”比较熟悉的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长天,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用“非常欣喜、难能可贵”来评价这一事件。他说,“张悦然从自己个人的独特感受出发,对一代人作出清醒的反思,这种精神实在是非常可贵。每一代人都应该对自己作出反思,而这种自省意识,在我们这个时代,不是太多而是太缺乏了。”“当然,我不能就此判断‘80后’是否真的不如70年代生人,要分出整体上的一个强弱,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抛开这些不谈,我认为其实包括我在内的40、50、60年代生的人现在都很少反思,作为一个作家应该对自己的生活及所处的年代进行反思。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反思,就像人类永远都需要理想。”
70年代的专注深植于对这块土地和时代的爱
都说“80后”的个性,是伴随着对60、70一代人的不屑一起成长起来的,张悦然却在回顾“80后”的青春时显露出对他们的羡慕之情。她写道,“我至今仍旧记得他们(70年代人)的青春是什么样子,那么鲜明的轮廓。”
“郑钧的《回到拉萨》唱出了许多人的梦想,他们(70年代人)想要去远方,但不是去旅行,‘看到’对于他们而言,实在太轻了,他们要的是‘抓住’。所以他们到处漂泊,一定要闯荡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这种笃信,可能是青春里最大的福气。海子和顾城是他们的偶像,所以即便置身于高楼大厦中,他们也还怀着春暖花开、面朝大海的田园梦想;也只有他们,还一厢情愿地相信黑色眼睛是上天的馈赠,用以寻找光明。物质和精神,他们的选择都不多,视野也还有局限,因为如此,他们可以那么专注。所有的这些,都深植于他们对这块土地、这个时代的热爱。”张悦然说:“小时候也做过班干部的我,成年后最大的愿望竟然是,不对自己之外的任何人负责。因为你真的不知道有什么可以把大家捆绑在一起,那种凝聚力来自哪里?我们的自由可能过了头,没有连着大地的根系,营养也无法互相补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