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都是“早恋”和“玄幻”?“80后”写手这一创作力枯竭的现象,受到了《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07-2008)》的强烈关注。在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日前举行的“上海文学30年”座谈会上,发布了这份由叶辛主编的报告。
上海是“80后”写手的重镇,如韩寒、郭敬明等“80后”旗帜人物,就长期生活在上海。也因此,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对他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分析。在文学所的研究员们看来,1990年代末是“80后”的黄金年代,每年都有大量作品出现,以至于没有人会怀疑他们将成为文坛的一支新生力量。可是情况在最近几年变得不妙起来。这份《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07-2008)》援引文学所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年“80后”写手的作品逐年下降,到了2006年,在“80后”中能够继续推出新作的不足10人,而这种颓势去年至今也没有任何的改观。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在10年后,“80后”正在遭遇一场严重的原创力匮乏的危机。这份《报告》就毫不客气地指出:“‘80后’存在抄袭现象,写作中故事与人物也多有重复。他们的作品反复纠缠于‘校园’、‘早恋’、‘玄幻’等话题。”如果说当年韩寒写《三重门》,郭敬明写《幻城》那会儿,读者还对“80后”耳目一新的话,那么10年后的今天,读者对此早已经厌倦。这份《报告》将此归咎于对“80后”作品的评论乏力,“主流批评家没有正视‘80后’创作现象,他们一开始就被书商和市场所塑造。”不过,“80后”乐于被书商控制,也是他们的创造力被彻底消解的重要原因。
此外,上海的成熟作家们也不是没有问题,比如现在上海文坛“怀旧”之风的盛行,就让文学所的研究员们颇感担心。他们将这称为另一种“原创力的危机和迷局”,“怀旧”写得太多了,一个劲儿地回头看,这只能说明上海作家的局限性。相比之下,《报告》对叶辛、孙甘露、赵长天等中年作家赞赏有加,因为他们近年来推出了涉及当代题材、反映上海社会生活变迁的长篇,这表明沪上的创作重心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偏移。
据上海《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