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音乐剧《发胶星梦》即将于本周日在上海大剧院谢幕,热力的歌舞和深刻的故事令申城观众回味连连。自2002年上海大剧院引进首部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到今年夏天的《发胶星梦》,申城观众渐渐习惯了每年暑假“和音乐剧有个约会”,而在不久的将来,这个“约会”将不再漫长而是成为我们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近日,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向记者透露,在文化广场原址新建的剧院目前规划将作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剧剧院,每天都保证有一台或以上的剧目在演出,其中不仅有从美国百老汇、伦敦西区等地引进的,也有中文版改编的甚至是原创的音乐剧。“尽管要完全实现这一点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但不会太遥远。”
现状:每年引进一部音乐剧
从根据经典名著改编的 《悲惨世界》,到迪士尼的《狮子王》以及主打流行风潮的《妈妈咪呀!》、《发胶星梦》,从上海大剧院引进国外音乐剧的步伐不难看出其多元化的尝试。总结这些年的经验,钱世锦给出了两点:打开了市场,锻炼了队伍。
在2002年之前,音乐剧对于大部分的中国观众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艺术形式,而上海大剧院的首开先河却成了一发不可收拾,当《狮子王》演到100场的时候,音乐剧在中国的潜在市场才真正开始浮出水面。“国外音乐剧的发展用了100年,我们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快速培育起了一批观众,说明上海的城市人口和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能给音乐剧的发展提供支撑。”钱世锦表示,在今后几年的规划中,大剧院仍将保持每年引进一部国外的优秀音乐剧,但可能会更多偏重世界经典名著系列。据了解,目前候选的剧目有根据萧伯纳话剧《卖花女》改编的音乐剧《窈窕淑女》以及根据狄更斯同名小说改编的《雾都孤儿》等作品。
与 《悲惨世界》、《猫》、《剧院魅影》并称世界四大音乐剧,同时也是目前唯一一部还未登上上海大剧院舞台的《西贡小姐》来沪呼声一直高涨,据大剧院方面透露,他们仍未放弃引进该剧的计划,目前就节目内容修改审查的问题正进行接洽。
目标:力争低票价多元化
不论是美国百老汇、伦敦西区还是日韩等地的剧院都是常年进行音乐剧的演出,而上海本土的音乐剧剧院要做到“天天演”,是否具备这样的市场?钱世锦提到了两个关键因素:低票价和多元化。“依照现在市民的消费能力,一张音乐剧的门票应当在50元到200元之间,这样才能让普通老百姓承受得起。而依照可容纳1000人剧场的规模,若上海市民每人都去看一次音乐剧,那么将需要花费20年至30年的时间。”对于音乐剧实现“天天演”,钱世锦表现得很有信心。
而在项目的规划上,引进剧、本土改编剧、原创剧三大模式将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在坚持引进国外最新热剧的同时,由上海本地创作力量改编并演出的国外优秀音乐剧将成为主角。钱世锦表示,自大剧院开始引进音乐剧,整个上海的艺术教育系统也在进行配套改革,比如上音和上戏都有音乐剧表演专业,这批人才即将成为申城音乐剧创作的主力军。据悉,去年在申城热演的《妈妈咪呀!》将再度来沪,不过此次呈现给观众的将是原汁原味的中文版,所有制作班底和演员都将是本土人才。
差距:缺乏剧本创作人才
没有人不被音乐剧《猫》的音乐所迷倒,但在韦伯看来音乐剧的成功归结为三点:故事、故事、故事;评价《妈妈咪呀!》的走红很多人会认为那是ABBA的功劳,但却忽视了面对ABBA创作的一大堆作品,编剧花了整整13年的时间才把它们构思成一部戏。面对国内打着大投资制作、大牌明星加盟等各式宣传旗号的原创音乐剧,钱世锦直截了当地指出:“这是一种本末倒置,首先的首先是要有一个好剧本。”
“这是目前国内文艺创作的一个通病。”对于像电影 《无极》这类单靠大投资做卖点的影片,不但成了影视界效仿的对象,像音乐剧《金沙》、 《蝶》也都成了重形式、轻内容的跟随者。钱世锦表示,原创音乐剧的发展首先依赖的不是音乐人才和制作人才,而是一个好的剧本创作人才。国外成功音乐剧的“门道”无非就是一个改编自经典名著,文学基础扎实,另一个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故事抓人,语言生动。“这就类似于好莱坞影片和中国影片,前者总是能用故事打动你。”
另外,一个好的音乐剧剧对唱词和对白的要求也相当高,“好的音乐剧歌曲,它的唱词是叙述性的,有信息含量,而我们原创剧目几乎就是单纯的抒情,观众难以入戏。”(记者 李佳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