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地下文物埋藏极为丰富。但近年来,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发掘出土的文物不能得到及时保护甚至遭哄抢的情况时有发生,破坏文物的事件屡禁不止。相关人士认为,现在是建国以来第三次地下文物遭破坏的高潮期。
地下文物保护郊区好于城区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宋大川介绍,近年来,本市地下文物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仅上地经济开发区就发掘汉墓2000多座;配合奥运场馆建设,北京市文研所发掘保护西汉至清代古墓葬700余座……
但是,经过文物部门统计,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多发生于郊区各区县,真正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范围内的城区,进行的地下文物保护工程却极为有限。从2004年到2006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二环以内经过正式报批发掘的工程仅有12项。
施工中文物受损屡禁不止
工程建设中破坏文物的事件屡禁不止。宋大川介绍,2006年,北京四中和北大医院办公楼建设过程中,发现大量元、明时期的瓷片,因事先未进行文物勘探和发掘,大量瓷片流入市场,个别瓷片单片价格达到了3万元;2007年9月11日11时,市文研所接到群众举报,9月10日晚在北京西站南广场施工工地发现古墓葬,考古人员赶到时,现场破坏严重,墓室已被挖开,棺板、椁木散落一地,原地只剩墓志一盒。目前,建设已停工,经公安部门努力,追回玉带18片,尚有2片没有追回,其他出土文物更是不知去向。
文物部门应参与土地审批
宋大川建议,北京采取土地联审会议的形式,让文物部门与规划部门、土地部门一道参与土地上市前的联合审查会,以取得地下文物保护的先机。此外,还应坚持大型工程必须进行地下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调整规划程序,将地下文物保护列入规划和建设审批前置条件。(记者丁肇文)
|